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全面總結了2023年的經濟工作,并針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提出了未來一年的工作重點,強調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重點、把握關鍵,重點做好九個方面的工作。這九個領域內涵了高質量發展的五大維度,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有著學理性和現實性的多維聯動。深刻認識其內在聯系,以系統性的思想推進經濟工作,對于實現中國經濟光明前景意義重大。
首先,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放在首要位置。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首要維度,創新是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根本動力。技術創新作為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推動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的變革具有決定性作用。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也圍繞技術創新展開了大量探索。可以說人類社會的一切進步,歸根結底都是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會議提出要“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其意正在于此。中國經濟要領跑世界經濟,中國科技必須引領世界科技。其他八個方面重點工作,每一個都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支撐。會議把創新擺在九大重點工作之首,直接體現了創新在整個高質量發展中的統領地位,也表明了未來經濟工作在鼓勵創新方面的決心。
第二,會議明確指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是目前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的困難和挑戰,并且將著力擴大內需擺在第二項重點工作。應當說,擴大內需是釋放當前中國經濟活力的關鍵。有效需求的形成與生產結構和收入結構都有關系。一方面,供給層面需要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多元化、高品質的需求,這就要求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杜絕投資浪費,會議強調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也在強調這一點;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尤其是農民收入的增加和城鄉融合協調發展,也是釋放內需的關鍵途徑。人民要更加富裕,分配要更加公平,才能形成有效的消費需求。第二點擴大內需,與后文的重點領域改革、風險防控、“三農”問題、城鄉協調都有著緊密聯系。
第三,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意在從體制機制上為高質量發展打通堵點。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所以成功,就是有效調動了各類經營主體的活力和積極性。高質量發展是各類經營主體公平、協調的發展,不論是國有企業的做大做強,還是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為各類經營主體提供公平的發展機會,建立更加完善、高效的市場機制都是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第四,會議強調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放是高質量發展的五大維度之一,歷史實踐表明,過去我國經濟發展是在改革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必須用足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高水平的開放不僅有助于技術經驗交流,促進國內科技創新,還能夠增加國內市場的供給多樣性,滿足消費者對多元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除了“內需”,“外需”也至關重要,如果說擴大內需是釋放中國經濟活力的關鍵,那么穩定和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就是對擴大內需的重要補充。
第五,防范化解風險與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有著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的關系,做好高質量發展的各維度,就是在從方方面面防范化解風險。縱觀世界經濟史,從馬克思生活的年代,到20世紀初的“大蕭條”,再到本世紀的大衰退,有效需求不足都在經濟風險的產生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經濟風險的產生往往與產業結構、收入分配、供需關系、環境變化的失衡有關。城鄉發展不協調、民生保障的短板、生態環境的破壞都可能引發經濟風險。會議將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納入防范化解風險,直接體現了這一內在邏輯。
第六,會議強調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從理論上來看,農業為人類社會提供食品和多種重要初級產品,是產業鏈的基石,農村發展問題是經典發展經濟學的第一命題,糧食安全更是國家安全的基礎。抓好“三農”工作既包含促進區域協調,也包括維護生態文明、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就是以“三農”工作推進國家安全和風險防控。因而第六點與前文的第五點和后文的第七、八、九點都有密切的聯系。
第七,緊接“三農”問題展開,會議指出“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這一部署從空間維度將農村發展問題與城市發展問題結合起來,直接著眼于高質量發展的協調維度,進一步體現了各項重點工作之間的系統性聯系。從擴大內需的角度來看,在城鄉融合的過程中,農村市場的開發和農產品的流通對于刺激消費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消費品進入農村,農村產品進入城市,有利于形成更大規模的國內市場,這也是會議第三點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中涉及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具體方面。
第八,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全球競爭格局下的必然選擇。從一國內部來看,如何平衡環境資源與經濟發展是貫穿整個人類發展史的重大問題,優美的環境是人民福祉的重要方面,“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就從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民生工程。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涉及綠色消費、綠色投資和農村生態環境,更關系到環境風險防控和能源安全,因此會議重點強調“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此外,從開放格局來看,在當前復雜多變的世界格局下,氣候治理議題成為最受歡迎的國際“通用語”,以綠色發展引領全球氣候治理,是強化國際合作,增進外資外貿的重要“突破口”。
第九,會議將九大重點工作的落腳點放在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體現了高質量發展的共享維度。共享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標,服務人民是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是一切為了人民的發展。人民既是生產者、創造者,也是消費者、共享者,會議重點強調“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穩就業就是穩社會,兜民生就是兜風險,社會的穩定是經濟穩定的基石。因此,民生問題再次將協調發展、擴大內需、農民增收、風險防范等一系列問題有機聯系在一起。
綜上,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明年工作錨定在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之上,從九個方面回應了高質量發展的“五大維度”,這九個方面的工作相互影響、相互滲透,蘊含著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的深刻邏輯。準確把握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性多維聯動,在經濟工作中堅持體系化、系統化的思維方式,才能夠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
作者: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教授 文書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