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量逐年翻倍 新瓶老酒頻現網綜好“餓”
法制晚報訊(記者 王磊)上周末,由愛奇藝出品的網絡綜藝節目(以下簡稱“網綜”)《姐姐好餓》上線不到24小時收獲2500萬次點擊量、微博話題閱讀量突破4億,小S內地網綜首戰看上去戰績斐然。
《法制晚報》記者統計發現,2016年網綜爆棚,截止到7月,2016年上半年的網綜總量已經與去年全年持平。而無論從節目量到播放量都呈現幾何倍數增長,然而在數量激增的同時,熱門節目創意和模式卻依然是新瓶裝舊酒。業內人士指出,當大量傳統廣電人出走網絡平臺時,網絡綜藝應該成為一片試驗田,而不能單純將老模式重復克隆,謹防“網綜”成為淘汰的垃圾場。
·數據·
節目數量激增
兩大視頻網站領跑
記者從行業內采訪了解到,截止到7月,今年上半年上線的新節目高達26檔,網綜總量已經超過93檔,與2015年全年數量的96部基本持平。而2015年的網綜數量相較2014年達到了104%的增長。
除了節目數量的增長,節目播放量也令人咋舌。據了解,上半年新增的26檔節目總播放量就高達63.06億次,全網排名前20的網綜播放量更是累計達到73.49億,相比2015年全年播放量已翻了一番。
從2015年全年網絡綜藝節目播放量前20名來看,愛奇藝和騰訊視頻分別以9檔和6檔節目突圍,各占比45%與30%,形成兩強領跑之勢;優酷土豆與樂視視頻以2檔緊隨其后,搜狐視頻攬入1檔自制綜藝。
而縱觀2016年上半年的網絡綜藝市場,各家播出平臺在數量上都加大了投入。騰訊視頻光上半年就推出了《拜托了冰箱》(第二季) 、《約吧!大明星》、《你正常嗎》(第三季)、《放開我北鼻》、《作戰吧偶像》、《Hello!女神》、《飯局的誘惑》等。愛奇藝也陸續推出《奇葩說3》、《偶滴歌神啊3》、《我去上學啦2》、《大牌對王牌》、《哇!大學生來了》、《姐姐好餓》、《十三億分貝》等節目。優酷土豆則有包括《火星情報局》、《喜劇者聯盟》、《暴走法條君》、《潛行者計劃》等上線。
類型表現多樣 真人秀脫口秀占半壁江山
記者統計發現,在2016年上半年的93檔網絡綜藝中,主流類型仍是真人秀和脫口秀節目,這兩項占到了半壁江山,其中,脫口秀節目共有18檔,占了21%。這類節目在內容上容易貼合網絡流行熱點,也更具發揮空間,能夠迎合年輕網絡用戶的觀看需求。
其次,生活服務類的數量也達到了16檔之多,占比19%,包括美食、時尚、購物、健身、育兒等多種題材。在這個類型中,今年美食類節題材的節目異軍突起,一共有6檔之多,極為引人注目。
偶像養成類節目相較以往所占比例更重,占比6%。與電視綜藝中偶像養成類暴增的趨勢相同,各家視頻網站也齊刷刷推出了自制的偶像類綜藝,部分原因是日韓的偶像文化培養起國內少男少女的追星興趣,偶像養成的節目能吸引一大批年輕的追隨者,更關鍵的是偶像培養涉及到整個藝人經濟產業鏈的運作。
今年的音樂類網絡綜藝的比例與去年大約持平,占比7%,不過越來越多的音樂節目開始結合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突出網絡綜藝的技術優勢,例如《歌手是誰》、芒果TV與湖南衛視合作的《我想和你唱》大膽加入跨屏、直播等元素,強化了網絡綜藝的互動參與功能,呈現出領先于電視綜藝的新鮮感。另一方面,節目內容上也更加努力迎合年輕人的口味,《偶滴歌神啊》、《十三億分貝》等音樂節目將吐槽、流行語、方言這些網絡觀眾喜歡的元素作為節目的主要創意和看點,與電視網綜拉開差距,突顯網感特色,更加貼合年輕群體的喜好和需求。
·觀點·
傳統團隊跨界
老舊綜藝翻版上網
如今網絡綜藝市場極度蓬勃發展,但網絡綜藝在模式上依舊缺乏創新、創意,整體呈現為主持人打造特定節目,或是打造現有電視綜藝節目的網絡版。
例如《大學生來了》和《姐姐好餓》均出自臺灣綜藝團隊之手,節目也依靠為陶晶瑩、小S兩大知名主持人吸引觀眾眼球,但這類節目模式并非創新節目,只是原有團隊打造的內地版而已,并未得到較好成績。
除此之外內地團隊打造的節目也以各大電視臺知名主持人特點為出發點,《偶滴歌神啊》以謝娜自身特點打造,何炅更是獨挑大梁加入《拜托了冰箱》,汪涵更是打造網絡版《天天向上》——《火星情報局》。
資深綜藝宣傳許鵬告訴記者:“縱觀2016年上半年網絡綜藝節目,具有全新創新模式的節目少之又少,更多是借助主持人現有明星光環在打造一些缺乏新意的節目,具有創新模式的新節目依舊首選傳統電視媒體,電視媒體依舊是大綜藝的首播平臺。”
創新形式不夠
網綜當為“試驗田”
近兩年,傳統廣電人出走網絡不再是新鮮事。“首當其沖”的是出走三年,已經在網綜領域中風生水起的馬東,通過與愛奇藝合作一手創立了米未傳媒,打造了網絡綜藝的標桿節目《奇葩說》。
此外,與馬東選擇相同的還有夏陳安、謝滌葵、易驊、陳偉、鄭蔚、李詠、哈文等人,他們出走的方式雖然不同,但相同的是都踏入互聯網內容領域。
大量傳統媒體人留香網絡綜藝平臺,使得網絡綜藝越來越電視化,雖然對于網絡綜藝有品質上的提升,但定制綜藝模式并沒有創新,資深電視行業宣傳張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互聯網用戶的訴求是多元的,指望出現《爸爸去哪兒》這樣的現象級大綜藝節目在如今的網絡環境中不可能達到,反而網絡環境下應當多出現《奇葩說》這一類型的創新節目,網綜的成功標準不應該用電視的經驗來衡量。互聯網把生產資源做了重新的洗牌,比如數據算下來,薛之謙比汪涵能多到2倍左右的流量。小S主持節目也不一定受歡迎,網友在拿流量考驗藝人人氣,網絡綜藝應該是一片試驗田,而并非撿一些電視臺淘汰下來的老模式,換上新內容再拿來賣,網絡綜藝需要一潭新水。”文/記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