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運的時候,買火車票都是個令人頭疼的事。就說10年前,一到春運,買火車票的人都要夾著“鋪蓋卷”到車站通宵排隊,那“長龍”能從窗口一直排到火車站的廣場上。這兩年,“打地鋪”的現象雖然少見多了,排隊買票的難度依然不小。到了今年,情況明顯有所改善。在北京西站售票窗口可以看到,盡管春運火車票已經開始發售,但在窗口排隊的人并不多,秩序井然。
需要承認的是,由于運力緊張,春運火車票緊張是不可避免的。經過10年的高速發展,我國鐵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至今年年底,我國鐵路里程正式突破10萬公里。然而,這一數字被中國的龐大人口一平均,人均里程只剩“不足一支煙”的長度。相比之下,國土面積相仿、人口只有3億的美國鐵路總里程已達到23萬公里,差距依然巨大。
里程的增加確實不是一時半刻就能解決的事情。在現有情況下,有沒有辦法能夠緩解春運壓力呢?
前些年,鐵路部門主要依靠加班加點來保證售票,但是由于改革的力度不夠大,效果談不上太好。
近年來,隨著鐵路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鐵路也開始探索新的售票渠道。從目前的實踐來看,只要解放思想,辦法總比困難多。譬如說,對付群眾最痛恨的“黃牛”,從2010年開始,部分鐵路局率先實行實名制;2011年6月,動車實行實名制;2012年元旦,鐵路全線實行實名制。這一改革措施極大地壓縮了倒票的空間,提高了旅客自行買票的成功率,降低了買票的人為難度。
改革的意識有了,思路打開了,有效的舉措也接連出現——
參照航空訂票模式,2011年6月1日,12306網站正式上線。這是鐵路購票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突破。雖然春運第一年,網絡出現了多次“癱瘓”情況,但它畢竟實現了購票的 信息化與網絡化,渠道創新的意義不可小視;
結合新技術的突破,鐵路方面在今年又接連推出手機購票客戶端、售票機進校園等新舉措,進一步方便了群眾買票;
各地鐵路部門也開動腦筋,結合當地特點,出臺了更多人性化的購票方式。比如成都鐵路局看中了成都市遍布大街小巷的紅旗超市,與超市合作安放售票點……
應該說,這一系列新探索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旅客,但也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需要用更科學的技術、更合理的流程、更有效的管理去優化。我們也盼望,有關部門能夠將這份為民服務的愛心與著力改革的決心堅定地傳承下去,讓春運回鄉之路更暢通、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