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說了很多年的 汽車 電商終于在今年露了一回臉。在年末“雙十一”的電商大戰中,汽車類的訂單 數據 相當于2/3的天貓交易量,這讓“汽車電商時代已到來”的言論大行其道。
事實果真如此嗎?發起2013年“雙十一”汽車電商大戰的主角之一“汽車之家”網站的調查顯示,在此次購車節中,20%的汽車廠商是積極參與的,20%不積極,60%的廠商處于“不想做又怕被行業淘汰所以勉強跟著玩”的態度。
按照《中國汽車電商發展研究報告》,2013年“雙十一”,天貓、易車、汽車之家三家網站共貢獻了近17萬臺的線上訂單,訂單總額達235億元。但有經銷商坦言,電商訂單的提車率僅為30%左右。顯然,汽車電商的能量遠沒有那么神奇。
此外,目前所謂的汽車電商,也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電商,而是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的狹義汽車電商,即線上集客、線下享受服務的電子商務。
換句話說,乘用車銷售領域共包括信息流、客流、資金流和物流,而狹義汽車電商只解決了信息流和客流,物流和資金流仍是由汽車廠商和經銷商共同完成。這意味著目前的汽車電商只做了兩件事:集客以及將銷售線索轉化為銷售。
當然,這種模式的 商業 價值也是顯而易見的。對于 消費 者來說,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獲取和對比有效信息,同時還可以了解底價、參與團購,省錢省力;對于汽車生產和銷售企業來說,不僅可以節約營銷和銷售成本,還可以借此獲得消費用戶的數據,幫助預測市場并準確決策。
然而,對于經銷商來說,也存在一層擔憂,即花巨額投資建成的4S店,最后淪為“展示區”,為電商做嫁衣。
不過,就目前來看,O2O模式的汽車電商還很難和傳統的4S店搶生意。這也是由汽車領域的銷售業態決定的。大額支付、物流、試駕、售后等多方面的限制,都令狹義的汽車電商難以獨立完成,支付、提車必須要經過經銷商,4S店模式短期內也不會被替代和淘汰。
目前,O2O汽車電商的贏利模式仍是傳統互聯網模式,主要收入來源于經銷商會員年費以及汽車廠商和經銷商的廣告。“雙十一”時,甚至有電商免費為經銷商服務,貼錢賺吆喝,未來何時可以實現按成交金額提成收費還不得而知。
此外,除易車惠之外,很多網站仍沒將電商常態化,一年只參與“雙十一”等特殊活動,對于經銷商的滲透難以持續。即使是2013年“雙十一”真正實現的銷售量,也被經銷商們視作是在“放衛星”。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移動互聯和網上消費無處不在的今天,O2O汽車電商銷售模式也是大勢所趨。汽車電商向傳統銷售領域的前端進行滲透并頗富成效,也開始令整個產業情緒復雜,謹慎觀望中夾雜著些許對未來機會的熱盼。
在看到“錢景”后,為了避免被其他電商搶生意,2014年年中,還將會有更多的汽車廠商、經銷商迅速投入這一領域。目前, 龐大集團 ( 行情 , 問診 )已建立了自己的電商平臺,吉利等整車廠商也早已試水網上銷售。
可以預見,未來汽車電商平臺將主要有三種模式:汽車廠商和經銷商集團的自建電商平臺、天貓、京東這類B2C的電商網絡以及像汽車之家、易車惠這類的垂直電商。
第一類電商掌握著定價、供貨的關鍵要素,對于把控庫存、派發車型也更具優勢;第二類電商則具有更大的知名度,實際操作中也更為消費者所熟悉;第三類則以內容、信息、口碑和論壇為依托,在傳播效果上更具滲透力。
在各類汽車電商中,究竟誰能起主導作用,還要看誰能將優勢發揮到極致,同時彌補自身的短板。至于真正的汽車電商何時出現,現在看來還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