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海、廣東國資改革大動作之后,昨日媒體披露陜西天然氣將劃入燃氣集團,這或可視作國資改革潮流正由沿海向內陸推進,也意味著這一改革從點到面進一步深入。不過,筆者認為,央企做大做強的目標,更應聚焦在“向跨國公司搶飯吃”上。
12月26日“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上傳出信息,國資改革明年的重點依舊是體制機制改革。如,積極引入股權投資基金參與國有企業改制上市、重組整合、國際并購,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在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上下功夫,要合理確定并嚴格規范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薪酬水平。可見,突破體制機制約束,推動市場化重組與 股權激勵步伐等是明年國資改革的新看點。
長久以來,國資委一直致力于對央企進行整合。歷經多年,央企在數量上已經明顯減少,業績也在不斷改善。據國資委披露的數據顯示,2013年1月至11月,全國國資委系統監管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8.1萬億元,同比增長11.6%,實現利潤1.8萬億元,同比增長6.7%,上繳稅金2.7萬億元,同比增長4.4%。筆者認為,國有企業利潤增長和控制力影響力的擴張,已經為中國企業走出去,與跨國公司搶飯吃打下了資本規模基礎。試想,如果中國企業的資本規模像20年前一樣,我們恐怕無力去和跨國公司爭奪市場。同時,國有企業改革與民營企業崛起相互呼應,共同促進了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
一些企業依靠市場化的機制,提高資金與科技要素的集中度,國際化經營水平顯著提升,如 中聯重科、 國電南瑞、許繼電器、華為等,已經成為 技術領先、品牌知名、引領產業升級的中國企業,敢與跨國公司比高低。
那么,下一步國資管理改革,首先要堅持走市場化道路,要強化央企的市場主體地位。
央企在資源占有、資金獲取、政策保護等方面與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業優勢突出,得到了優先發展的得天獨厚的條件,盡管如此,其內部成員之間仍然良莠不齊。也正因為存在這種良莠不齊,使得某些看似得天獨厚的條件,也可能成為其發展的羈絆。如果企業內部經營決策程序與市場機制的沖突,往往可能錯失更有利的成長時機。
因而,作為出資人與管理人,對不同成長期的央企要施行不同的管理方法。對于成長性好,身強體壯有抵御風險能力的大可推向市場,讓它在公平的市場中經歷風雨磨礪;對于仍然孱弱的,則還要在羽翼下精心護理,同業整合,引入戰略投資者,改善結構,令它強壯起來再收回羽翼。
雖然這條路長且阻礙重重,可不如此就難以實現社會公平和資源效率,畢竟當前經濟發展的階段已經不是從前了。
其次,要正視央企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國內,而是國際市場。
從國內來說,由于央企先天在資源占有、資金支持、政策制度保障等方面具備的優勢,使其在市場競爭中勝出概率大增;而在國際市場上,即使仍然享有這些先天條件,但因是客場作戰,要受對方規則的制約,必須有過硬的本領。
做強做優,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一直是十二五時期央企發展的核心目標。
總體來說,央企作為中國經濟的主力,在世界500強中已經占有一席之地,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需要做的是通過內部資源整合,集中技術優勢,光大這一成績,讓更多央企走出去,讓國人分享更多改革與發展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