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立冬過后,每天清晨5點,揚州寶應縣現代農業產業園荷藕加工集中區已是燈火通明。集中區內的“美人紅”公司食品車間,33歲的黃杰穿梭忙碌,看著工人們手法嫻熟地將餡料在藕粉中反復滾動、浸煮,一顆顆形似鴿蛋、晶瑩剔透的藕粉圓在流水線上魚貫而出。“這幾天訂單特別多,停不下來。”黃杰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現在每天穩定出貨1000多單,日營收超過5萬元。每年11月到來年元宵節,這段時間的‘團圓經濟’讓我們的藕粉圓供不應求。”
黃杰和他的“甜蜜事業”
記者采訪了解到,2014年,黃杰從蘇州一所大學畢業后,在電商領域打拼。2017年,懷著對家鄉的情感,扎進寶應這片擁有千年荷藕種植史的沃土,將目光投向了非遺美食——藕粉圓。藕粉圓作為揚州傳統名小吃,其制作技藝尤其是燙制技藝十分考究。形似鴿蛋的藕粉圓,色澤棕紅,質地軟糯,入口清甜爽口,湯中帶著濃郁的桂花香。“制作一顆地道的藕粉圓,要經過備料、搓餡、燙制、作湯四道工序,其中燙制最為關鍵。”黃杰介紹,這項源自清代的技藝,有著不凡的身世:“相傳清中葉時,有位御廚創制了這道點心。因其外形晶瑩如玉,口感軟糯清甜,更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寓意,成為宮廷御膳。”
為掌握這門瀕臨失傳的手藝,黃杰拜師學藝,從選料到制作的每個環節都力求精益求精。他堅持使用當地優質藕粉和國產優級餡心原料,確保每一顆圓子都品質上乘。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黃杰積極探索新的銷售渠道,通過電商平臺和直播帶貨,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老鐵們看,這就是當年的宮廷御膳。”直播間里,黃杰熱情吆喝、專業展示。目前,“美人紅”藕粉圓已成功打入湖南、湖北、上海、浙江、廣東等省外市場,與多家電商平臺穩定合作。
據介紹,除傳統芝麻、五仁、紅糖等風味,黃杰還創新開發出美式堅果餡、薺菜餡、紫薯餡等適合現代人口味的新產品。黃杰的成功,是寶應荷藕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中國荷藕之鄉”,該縣荷藕種植歷史可追溯至隋唐時期。如今,這里已成為全國大型蓮藕種植基地,種植面積超10萬畝,年產荷藕近20萬噸。近年來,通過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平臺,引進先進加工設備和工藝,已開發出藕粉、藕汁、藕酒等16大類250多個精深加工產品,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天冷了,大家都愛吃湯圓。我們的藕粉圓不光保留了傳統湯圓‘團團圓圓’的美好寓意,還憑借獨特工藝和文化底蘊,在‘團圓經濟’中闖出了一片天地。”黃杰自豪地說,自己還帶動了周邊村民共同致富。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解決了數十人就業,讓當地藕農的收入有了顯著提高。“現在不用出去打工,在家門口就一個月就拿五千多,還能照顧家庭。”在黃杰的工廠,一位正在包裝藕粉圓的大媽說。
“我要讓更多人品嘗到地道的寶應味道,讓這門老手藝傳承下去。”黃杰說。通訊員 張大華 劉延龍 郝達玲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陳詠
校對 胡妍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