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中關村(000931)董事會決議通過關于調整公司發展戰略的議案。新戰略由原“醫藥大健康”公司定位進一步聚焦,擬建立專注醫藥領域的創新型醫藥產業集團。一方面,在原醫藥領域,公司將以創新為驅動,通過激活沉淀品種、產品線自研擴充,構建原料藥到制劑一體化的有競爭力的生產模式,強化在心血管、口腔、消化、婦科和麻精等多個領域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公司將積極探索生物制藥新領域,全力推動創新型藥物的發展,進一步地提升市場競爭力。
醫藥產業集團逐漸成型
回溯歷史,中關村是一家通過戰略調整轉型不斷突破自我的企業。中關村最初以醫藥、建筑施工、地產及物業四大產業經營,其中地產及建安業務營收在早期的大多數年份中占比最高,2012年末達88.13%。同年,公司調整確立了“科技地產+醫藥”的發展戰略,積極推動高毛利的醫藥業務發展。
為擺脫混業經營及業績虧損的局面,2015年公司重新調整確立了以“醫藥大健康產業”為核心的發展戰略,通過收購、自建、產業基金并購等多方式打造新產業布局。2014年起公司陸續剝離地產等持續虧損的業務,在經歷了營收下滑,盈利能力顯著增強的蛻變,2018年行業分類變更為“醫藥制造”,醫藥大健康成為名副其實的主業。
隨后的6年里,通過主業內生外延式發展以及非主資產剝離,公司核心業務不斷發展,至2020年底,醫藥及健康品營收已上升至12.36億元,占比達69.06%。
具體而言,醫藥板塊,以華素制藥、山東醫藥科技產業園、北京蘇雅、多多藥業等下屬公司為平臺,公司建立了以“博蘇”、“元治”、“華素片”、“飛賽樂”及多種麻精藥物為核心的藥品矩陣,主要產品在各自賽道內均具有較強的品牌認知度。健康板塊,公司于2016年投資成立北京華素健康科技,相繼推出了“華素愈創”及“華素清清”系列牙膏及漱口水產品。養老板塊,公司已初步形成了線上、線下交互的智能養老生態。
雖然醫藥板塊營收在過去5年以年均23.03%的復合增長率快速發展,但公司利潤率仍在個位數徘徊,非主營業績拖累明顯。年報顯示公司醫藥板塊毛利率近10年均維持在70%以上,而地產、建安及混凝土業務近3年毛利率分別為13.92%、14.10%、15.76%,物業業務為25.71%、17.15%、24.70%,盈利水平遠不及生物醫藥板塊。規模角度,2020年除醫藥板塊營收達12.36億元以外,其余業務營收均不及5億元,較小的業務規模既不利于業務本身的發展,也對公司資源及資金的分配帶來挑戰。
根據中關村公告,從企業實際情況和資源儲備來看,公司依舊面臨主要業務種類過多,單個業務規模不強的局面,并且公司資源也無法支撐健康養老與醫藥業務共同發展。如不盡快完成公司核心業務的再聚焦、再優化,可能會錯失發展契機。
因此,在2021年業務沖突加劇背景下,公司提出戰略調整,對醫藥主業再聚焦,逐步建立創新型醫藥產業集團。未來隨著公司高盈利板塊營收占比不斷提升,公司業績有望持續釋放。
原料藥制劑一體化,縱橫延伸提升競爭力
新戰略下,原料藥制劑一體化將是中關村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2018年,自醫保局推動集中采購以來,仿制藥價格被連番腰斬,首批帶量采購試點品種價格平均降幅達52%,最高降幅超96%。從隨后的市場來看,低成本原料藥的穩定供應成為制劑企業得以搶占市場的核心因素之一,不少擁有原料藥制劑一體化優勢的企業成為集采下的“光腳贏家”。“藥品集采”使仿制藥競爭聚焦于成本端,擁有質優價廉“中間體+原料藥+制劑”的一體化企業競爭優勢較為明顯,將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
中關村顯然也意識到仿制藥企業提升原料藥把控的重要性。據公司年報表述,隨著全國藥品集采的不斷深入推進,藥品價格趨于透明化,規模、成本以及對原料藥的把控成為了仿制藥企業比拼的關鍵。
目前,中關村醫藥板塊拳頭產品均為面向終端的制劑,但公司已著手加強對原料藥的前瞻性布局。2020年年報顯示,公司7款已進入注冊程序的藥品清單中,原料藥占據3席,分別為強效鎮痛藥鹽酸羥考酮、廣譜抗真菌類藥聯苯芐唑及原發性高血壓藥鹽酸貝尼地平,公司對原料藥的重視不言而喻。待山東華素原料藥及固體口服制劑產線建設完成并實現產能釋放,北京華素原料藥產線搬遷完成后,公司原料藥業務有望取得長足發展。
在縱向產業鏈延伸的基礎上,橫向對強勢產品領域市場競爭力的強化在新的戰略中也被提及。公司主要醫藥產品在心血管、口腔、消化、婦科和麻精等多個領域均有較強的競爭力。心血管領域,用于抗高血壓的富馬酸比索洛爾片“博蘇”為國內首仿,在貝塔-受體阻滯劑領域市場份額穩居前列;用于原發性高血壓的鹽酸貝尼地平片“元治”為國內獨家首仿,是目前國內唯一同時具有膜滲透與三通道阻滯機制的鈣拮抗劑,市場高度認可。“華素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高的品牌知名度,在口腔西藥領域競爭優勢明顯。“飛賽樂”是當前全球“暈動癥”領域的先進藥物,由中關村下屬公司華素制藥獨家生產。此外在鎮痛和精神領域,華素制藥系國家麻醉藥品定點生產企業,擁有多種鎮痛和精神類產品,多多藥業則是國家批準的第二類精神藥品-鹽酸曲馬多原料藥的四家生產企業之一。
在已有領域深耕,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研發成本實現創新。公司研發投入在過去的5年中經歷了約10倍的提升。2015年年報顯示,公司研發人員數量為71人,研發投入約418萬元,占當年營收0.39%,至2020年,研發人員數量上升至230人,人數占比16.96%,研發投入6,951萬元,占營收3.88%。且年報披露的18項藥物研發項目大多集中在麻精、心血管、消化領域,強勢領域深化創新意圖明顯。
中關村在藥品研發與創新領域正不斷深化。2021年6月4日,根據中關村公告,華素制藥與業內機構合作開發的用于治療血管性癡呆的創新藥,中藥1類新藥知母皂苷BII膠囊啟動I期臨床給藥觀察。6月28日,中關村與四川大學在一種非嗎啡類化合物作為合成初始物質合成嗎啡類藥物的平臺技術上達成意向,未來在該技術相關的生產方面形成排他性合作。
持續的研發投入配合原料藥及制劑一體化戰略,公司醫藥板塊行業競爭力將不斷提升,未來有望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
生物制藥新探索,努力爭奪產業制高點
“積極探索生物制藥新領域”的表述,在中關村本次戰略調整中頗為亮眼。據公告闡述,通過進一步研究分析醫藥行業各細分領域,我們可以看到相比于傳統化學藥,生物大分子藥以其靶向性高,選擇性好,療效確切、副作用小的突出優點日益得到業界重視,生物制藥已成為制藥領域爭奪市場的制高點。
所謂生物藥,主要包括單克隆抗體、重組蛋白、疫苗及基因和細胞治療藥物等藥品。與化學藥相比,生物藥具有更高功效及安全性,且副作用及毒性較少。由于其具有結構多樣性,生物藥能與靶標選擇性結合及與蛋白質及其他分子進行更好的相互作用,可用于治療多種沒有其他可用療法的醫學病癥,在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傳染病及診斷領域均有廣泛的應用。
生物藥產業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據Frost & Sullivan數據,2019年全球生物藥市場規模為2,864億美元,2024年有望達到4,567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9.8%;2019年中國生物藥市場規模達到約3,120億人民幣,預計2024年達7,124億人民幣,年復合增長率為18%。
據中關村判斷,在醫療保健支出增加、企業研發能力增強、行業政策積極變革及資本投資推動的背景下,過去數年生物藥市場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后期隨著生物藥研發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和產品廣泛應用,行業將會繼續保持強勢的發展勢頭。未來,生物制藥產業這條黃金賽道,孕育著巨大的改革紅利和市場發展機會。
“積極探索生物制藥新領域,全力推動創新型藥物的發展”的戰略,或將帶動中關村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