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到,“平穩發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十四五”期間科技賦能金融業加速發展的態勢顯著,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之下,核心領域是否具備自主研發能力,成為金融機構在新時代新環境下蓬勃發展的關鍵。
基于此背景,凱美瑞德與建信金科聯合研發的中國建設銀行投資與交易集約化運營平臺(一期),是金融業數字化轉型眾多工程中窺一斑而見全豹的一個實例。該項目是建設銀行向數字化轉型的重點工程——“藍芯工程”中的關鍵環節,它的上線不僅表明,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核心技術自主研發、核心系統國產化的國家戰略正在穩步貫徹執行,也表明國內金融IT服務提供商的競爭力與自主研發能力也在大幅度提升。
金融市場核心操作系統的自主研發成為重要攻關課題
中國金融運轉的主市場是銀行間市場,而銀行間市場的整體規模十分龐大,存量資產在百萬億級,交易總量更是達到千萬億的量級。這其中,金融市場核心操作系統是支撐金融市場業務穩定運行與長遠發展的關鍵性系統。
目前國內主要金融機構的同類產品,絕大多數采購自國外廠商。但國外產品在中國市場上普遍出現功能水土不服、和周邊系統融合困難、采購及升級價格昂貴、運維困難、售后服務響應慢等問題,加之國際形勢變化帶來的供應商不確定性風險,使得金融市場核心操作系統的自主研發成為現階段金融科技的重要攻關課題。
窺一斑而見全豹 “藍芯工程”推動建設銀行數字化創新
凱美瑞德針對上述課題,聯合建信金科等多家合作伙伴于2019年正式開始“藍芯”工程的建設,其中金融市場核心操作系統的自研替換是整個“藍芯”工程中工作量最大、難度最高的關鍵項目。該外購系統使用期限已超過15年,替換難度較大,而且已逐步體現出與外部清算機構和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對接困難、系統優化響應效率不高、新業務支持能力下降等問題。
在項目規劃方面,凱美瑞德經過與建設銀行領導深入研究,綜合考慮項目復雜度,業務過度中的風險,資源有限等因素,采用分期迭代推進策略。整體分為兩期進行:一期重點“搭框架”,構建可擴展的企業級平臺架構,建立集團法人金融市場保證金及法律協議統一管理體系,實現總行本級、自貿區業務量最大的匯率類外匯和利率類拆借業務遷移;二期重點“布產品”,實現金融市場全渠道其他投資交易產品的應用和業務遷移,實現系統的全面替代。
科技創新能力解決系統建設重點與難點
凱美瑞德的設計方案與自主研發的金融市場核心操作系統可以獲得金融機構的認可,與凱美瑞德的自身創新實力密切相關,凱美瑞德集中了國內最早一批從事資金交易與風險管理領域系統建設的行業頂級專家,早在2001年,凱美瑞德就與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主流產品供應商合作,深度參與了大部分大中型銀行的資金管理系統咨詢、建設、及長期維護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凱美瑞德不僅深刻理解了國外系統的架構思想、計算特點,也逐步聚攏和培養起自己的技術及業務團隊,經過長期持續的自主研發和資源投入,打造出行業領先的產品線和解決方案。凱美瑞德的客戶不僅包括建設銀行,還有包含國家開發銀行、郵儲銀行、中國光大銀行、浦發銀行等在內的國內約70%的大中型金融機構。
在打造數字化、集約化、一體化的金融市場核心操作系統的同時,凱美瑞德的方案設計也具備其前瞻性,為建設銀行客戶解決了一系列的難點:首先,解決了業務復雜性帶來的系統方案與設計難點,其次,在金融市場核心操作系統原有功能基礎上做了進一步提升;第三,和建行“新一代”系統架構實現了無縫融合;第四,確保了系統切換時的業務數據平滑過渡。
自主研發金融市場核心操作系統亟待加強
目前,國內金融市場核心操作系統的自主研發與國產化替代,還處在起步階段,仍有漫長且艱難的路要走。不過,對比國外產品的“水土不服”問題,國內金融IT服務提供商在這方面往往有著自己的優勢,如何鞏固優勢,抓住競爭機遇?
凱美瑞德相關負責人認為,首先要充分認識到金融市場操作系統的研發和更換是一個影響到機構全局運行的系統性工程,這需要客戶將當下需求和未來發展戰略進行深入分析,形成清晰的自主研發長期全局規劃;其次在自主研發過程中應充分借鑒國外成熟系統的先進經驗,包括:系統業務架構和引擎布局方案、跨資產業務建模技術、系統參數自由度設計、核心引擎的內在處理邏輯等。這些設計思路和經驗消化吸收后融合到系統的設計方案中,可以充分發揮后發優勢,有效減少自主研發的試錯成本。
中國建設銀行投資與交易集約化運營平臺(一期)的投產,在架構層面和金融資產處理層面達到國際水平,實現了金融市場核心操作系統的真正自主研發,在高端核心領域實現關鍵突破,同時隨著人民幣業務在國際金融市場的擴展,中國自主研發的金融市場核心操作系統也有望進入國際市場,打破國外供應商在這一領域的壟斷地位。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