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第39集團軍某防空旅一場對抗演練鏖戰正酣。雷達顯示屏上,只見來襲“敵”機時而借助群山掩護,壓低航線隱蔽來襲;時而直沖云霄,躲入云層急速前行,給雷達搜捕指示目標帶來極大的困難……
“對于防空兵來說,沒有逼真的空情,砥礪防空利劍就是一句空話。”為了給自己設置逼真的作戰對手,他們積極與地方科研單位聯合攻關,通過反復試驗,終于研制出了某型高速靶標。監測數據顯現,該靶標不但速度是原來普通航模的數倍,還能在中低空快速升降,更重要的是具有較小的雷達反射面,大大增強了官兵與靶機對抗的真實感。
刀在石上磨,金在火中煉。他們改變以往以單架航模、固定航線進行空情保障的做法,把傳統航模連同新型高速靶標全部派上戰場,探索嘗試多類、多架目標在同一空域、不同方向同時進行空情保障的模式。同時不預設航線,不預先通報,各類靶標一律從未知方向起飛,由部隊自行搜索目標、自行組織射擊,最大限度地模擬了實戰環境,全面提高部隊實戰能力。
“速度太快了,真的很難抓住它。”當晚深夜,硝煙再起。某型雷達操作手、上士張志鑫悄聲告訴筆者:“以前我搜捕目標,是‘老鷹抓小雞——一抓一個準’,現在不同了,對付這高速靶機,是‘老鷹捉老鷹——看誰更刁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