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2月27日訊 記者劉松柏報道:在12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表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向亞太區域提供服務一年以來,系統連續穩定運行,性能指標穩中有升,關鍵技術全面突破,應用領域不斷擴大。
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統正式提供亞太區域服務。“一年來,北斗實施了提高系統精度和穩定性的‘精穩工程’,系統連續穩定運行,性能指標穩中有升。監測評估表明,系統服務性能滿足定位精度10米指標要求,部分地區性能略優于指標要求。”冉承其說,北京、鄭州、西安、烏魯木齊等地區,定位精度可達7米左右。
國產北斗核心芯片、模塊等關鍵技術也取得了全面突破,性能指標與國際同類產品相當。現在自主的北斗芯片已經可以進入到車輛、手機。冉承其說,“今年年底前后,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帶北斗導航功能的手機芯片將投入使用。”
冉承其表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具備兩個民用頻點服務能力的系統,兩個頻點最大的用處是可以提供更高精度的位置導航服務。作為標志性文件,《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公開服務性能規范(1.0版)》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空間信號接口控制文件(2.0版)》今天正式發布。“北斗系統第二個民用信號B2I,是對去年發布的北斗B1I的升級,意味著北斗導航系統進入到多頻應用時代。接下來,國內外企業可據此開發北斗雙頻高精度接收機。”
冉承其告訴記者,北斗系統的第三步建設工作正全面展開,從2014年開始,將陸續發射新一代的、性能更好的北斗導航衛星,預計2020年左右建成覆蓋全球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屆時這個系統的總體性能將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一倍到兩倍,定位精度將會更高,達到米級、分米級。
“2013年是北斗系統應用元年。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一年來北斗導航產業已初具規模,形成了基礎產業、應用端口、系統應用和運營服務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冉承其說。目前,北斗系統的產品已在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水文監測、氣象預報、大地測量、智能駕考、通信授時等諸多領域應用,正在產生廣泛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副司長蘇杰表示,“目前我國已在9省市的近15萬輛‘兩客一危’重點運營車輛上安裝了北斗終端,帶動了百余家終端企業進入北斗領域,創造產值兩億多元。”
北斗已從行業應用開始走進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國內北斗芯片、模塊、終端以及汽車生產廠家,共同成立了北斗產業聯盟,以推動北斗終端在汽車上的應用,目前已應用在5萬多輛車上。國內已經有5萬多條漁船安裝了北斗終端,為保證漁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支撐手段。“漁民出海時可通過北斗系統的位置報告和短信服務與家人聯系。”冉承其說,預計今年年底前,北斗民用芯片的應用規模將達到百萬量級以上。
冉承其表示,“國外用戶對北斗系統的評價,優于系統本身提供的性能,特別是歐洲。”目前北斗系統給亞太地區帶來了更多的導航衛星資源,與其他系統兼容使用,可提供更可靠穩定的服務,廣受用戶歡迎。
據介紹,目前我國已經與部分亞太地區國家建立了衛星導航領域合作機制,在精細農業、防災減災、交通旅游和教育培訓、系統監測評估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