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如今租賃市場已成為了政策及輿論的焦點,長租市場即將迎來黃金時代。
市場規模超將萬億
截止到2016年,中國流動人口規模達2.47億,在房價高企的大中城市形成了巨大的房屋租賃需求。房地產行業相關研究數據顯示,2016年、2020年、2025年,中國房產租賃市場租金規模分別約1.1萬億元、1.6萬億元、2.9萬億元,2030年預計會超過4萬億元。從需求側來看,近2.5億的流動人口受一二線城市房價高企的影響不得不選擇租房居住;從供給側來看,國內一、二線城市,特別是流動人口集中的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普遍已經進入存量階段,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放緩,大量二手房源亟待盤活。也正是因為供給與需求雙方的共同發力才形成了如此龐大并快速膨脹的市場規模。
但是,我國房屋中介行業中大部分還延續著傳統的租房模式,存在著房源供給分散、資源錯配、中介服務較為混亂等問題,制約著整個行業的發展。根據數據統計,在我國品牌長租公寓產業的市場占有率不到10%,而在國外卻超過50%,龐大的市場需求加上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規模化、品牌化長租公寓將迎來廣闊的發展前景。
配套制度保駕護航
在今年7月,住建部會同八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下文稱《通知》)。《通知》中提到,政府將扶植房屋租賃市場發展,培育機構化、規模化住房租賃企業,探索實踐“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與住建部遙相呼應地,各大城市也相繼發布了各自在房屋租賃領域的相關政策。其中,廣州在7月17日向社會公布的《廣州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工作方案》,第一次提出“租購同權”的概念,讓租房者在子女教育方面與購房者享有同等權利,被認為是中國房屋租賃市場相關配套制度一次大的跨越。
8月,住建部印發《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方案》,確定第一批在北京、上海、沈陽、南京、杭州、合肥、廈門、鄭州、武漢、廣州、佛山、肇慶、成都等13個城市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
除了“住房試點方案”,“租購同權”,“9部委聯合發文要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上海首批租賃住房用地成交”“多城市明確租房可落戶”等政策紅利已陸續釋放。如今租賃政策利好,對于長租公寓行業來說是一個重大機遇。
各方爭相進行市場布局 我愛我家資管規模領先
早在政府具體扶植政策出臺之前,一些房地產相關企業就已經開始依據自身優勢,提早地在市場上打造各具特點的長租公寓品牌。這些企業主要分為三大類,開放商類、酒店類以及中介類。
開發商類:這類企業一方面可以利用自己母公司充足的閑置資產進行改造升級,盤活房屋存量;另一方面,旗下品牌還可以借用集團整體的信用,進行低成本融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萬科旗下的“萬科泊寓”。
酒店類:這其中以“商如華住”、“窩趣”等為代表。這類市場參與者的主要優勢是對住客和存量物業的管理經驗上要比其他任何參與者都更有經驗。
中介類:這一類主要是由房屋經紀業務延伸發展而來,有天然的客源和房源獲取渠道,以資產管理的模式開展長租公寓業務,其中以“我愛我家”為代表。早在2015年,偉業愛我家集團就憑借其敏銳的市場感知,依托自身成熟的產業鏈,創立了長租公寓品牌“相寓”,采取分散式和集中式相結合的經營模式。同時,“相寓”還與芝麻信用展開合作,推出信用租房服務,當租客達到一定的信用積分時,可減免押金。截至目前,我愛我家旗下的“相寓”品牌公寓囊括了分散式房源達到近19萬套、50萬間、整棟式公寓4棟,資管業務規模位于行業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