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
證監會再提支持基金公司上市
發布時間:2014-01-03 22:17:50 文章來源:

基金公司

  基金公司上市是國際通行做法

  圍繞基金公司上市,證監會前后做了不少工作。證監會也曾多次強調,基金公司上市是國際通行做法,通過上市,基金公司才能真正融入資本市場,而不再靠政策吃飯。3日,證監會發言人張曉軍再次重申,證監會支持包括基金公司在內的各類理財機構發行上市,推動基金公司向現代財富管理機構轉型。

  專家指出,在滬深兩市掛牌上市的銀行、保險和券商有很多家,但同屬于金融行業,基金公司至今沒有一家上市,這是不正常的。

  實際上從去年開始,證監會就在多個場合表帶要推動基金公司上市,同時出臺了一些有利政策,例如新《基金法》取消了5%以下股東審批。

  自1998年基金問世以來,證券投資基金獲得了超常規式的發展,無論是已成立的基金公司家數、發行基金的份額、基金規模等,與當初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在中國基金業獲得發展壯大的同時,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比如基金“老鼠倉”事件,自上投摩根原基金經理唐健之后,為數不少的基金“老鼠倉”事件紛紛被曝光。盡管基金“老鼠倉”事件幾乎千篇一律被認定為“個人問題”,但基金公司無疑難辭其咎。再如中小基金公司出現的虧損問題,這在此前簡直是不可能的,畢竟基金公司奉行的是旱澇保收的管理費提取模式,但不幸的是,2011年時某些中小基金公司甚至有破產的傳聞出現。

  顯然,如果基金公司能實現上市,受益方將不少。基金公司各股東持有的原始股份在限售期滿后將可上市流通,套現的背后意味著巨大的利益;持有相關基金公司股份的上市公司會受到追捧,進而引發市場的炒作,其大小非亦可趁股價處于高位時減持;基金公司能通過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來達到做大做強的目的;隨著基金公司股權激勵機制的推出,基金業人才流動過于頻繁的問題有望得到緩解。當然,基金公司成功上市,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其真正“融入”了資本市場,通過上市,在提升其公司治理結構、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熱文
焦點